研究重點
研究微菌叢對於消化系癌症、代謝症候群、罕見代謝異常疾病之角色,以及其致病機轉,並發展以微菌叢為核心的生物標記及介入策略。
以微菌叢為核心,研究上述疾病及其亞健康族群之多體學及表型組學,並建立其數位分身,以進行疾病的預測及預防。
以上述研究來發展精準健康的產、學、研之研發生態鏈,拓展從基礎到臨床、實驗室到病房照護、醫院到社區的產學創新研發價值。
近期論文發表
發表日期
2024年 11 月 24 日
2024年 10 月 22 日
2024年 7 月 30 日
2024年 7 月 27 日
2024年 7 月 23 日
2024年 7 月 17 日
2024年 6 月 14 日
2024年 6 月 12 日
2024年 6 月 1 日
2024年 5 月 2 日
2024年 4 月 18 日
2024年 4 月 11 日
2024年 4 月 1 日
2024年 2 月 27 日
2024年 2 月 2 日
2024年 1 月 25 日
2023年12月20日
標題
摘要
本研究開發了一個基於深度學習的肝臟病變定位與分類(DLLC)系統,旨在協助醫師解讀CT影像中的肝臟局部病變。系統在定位的平均精度達0.81,分類準確率達0.97,且對於直徑小於3 cm的病變準確率為0.83,對於大於3 cm的病變為0.87。該系統提供了一種準確且非侵入性的診斷方法,對肝病學家和放射科醫師具有重要價值。
數位健康涵蓋了數位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,對改善醫療服務的可及性、質量和系統效率具有重要意義。本研究探討台灣國民健康保險下的數位健康,特別是在COVID-19大流行期間的影響,並聚焦大數據管理與分析(如MediCloud、My Health Bank/NHI Mobile Easy Access)及創新服務模式(如遠距醫療)。研究指出,收入較高及患有慢性病或重症者較多使用遠距醫療,並強調數位信任與數位鴻溝的挑戰。
本研究探討短鏈脂肪酸(SCFAs)對患有類銀屑病的老鼠皮膚表型、全身性炎症及腸道菌群的影響。使用咪唑(IMQ)處理的小鼠作為模型,並進行基因組學研究,分析SCFAs或抗IL-17抗體對皮膚厚度、炎症指標和糞便微生物的影響。結果顯示,SCFAs改善了IMQ誘導的皮膚增厚、脾臟增重及血清IL-17F水平,效果與抗IL-17治療相似。SCFAs還提高了微生物多樣性,並改變了腸道菌群組成,預示著其與糖類降解及苯丙氨酸代謝等過程有關。
本研究探討空氣品質指數(AQI)與玫瑰痤瘡發病率的關聯。研究分析了來自台灣國民健康保險資料庫的21,709,479名參與者,發現每單位AQI增加,玫瑰痤瘡風險增加5%。根據AQI值將參與者分為四組,結果顯示較高AQI組別的玫瑰痤瘡風險顯著增加(Q2為1.82倍、Q3為4.48倍、Q4為7.22倍)。此外,PM2.5、二氧化硫(SO2)和一氧化碳的暴露與玫瑰痤瘡風險增加有關,PM10則與較低風險相關。研究顯示AQI與玫瑰痤瘡發病率之間存在顯著的劑量反應關係。
本研究系統性回顧2017至2024年主要肝臟學會的23項指南,分析肝細胞癌早期治療中射頻消融(RFA)與手術切除的推薦變化。結果顯示,RFA在某些患者群體中的應用支持度提升,而手術切除仍因其穩固證據基礎獲得強烈推薦。2023年日本指南獲得最高質量評分,但指南制定中的利害關係人參與度普遍較低。本研究強調指南需持續更新,並呼籲進行高質量的直接比較研究,以進一步優化早期肝細胞癌的治療策略。
本研究比較肝切除術(LR)與射頻消融術(RFA)在早期肝細胞癌(ES-HCC)治療中的效果,進行了基於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。通過檢索多個數據庫,共納入9項RCT,涉及1516名患者。結果顯示,LR在2年與5年的總生存率(OS)上與RFA無顯著差異,但在無病生存率(DFS)方面,LR呈現一定優勢(2年DFS HR=1.40;5年DFS HR=1.37),但統計效力有限。整體異質性低,結果可靠。研究建議需進一步大型RCT以明確LR與RFA的療效差異。
本研究探討Dupilumab對兒童濕疹(AD)患者在防止過敏進展(即過敏性哮喘或過敏性鼻炎)中的效果,並與傳統免疫調節劑進行比較。通過回顧性隊列研究,分析2192名患者的數據,結果顯示,Dupilumab組的3年累積進展率顯著低於傳統治療組(20.09%對27.22%;P < .001)。Dupilumab組在整體過敏進展、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風險減少均顯著(風險比分別為0.68、0.60和0.69)。年輕患者的風險減少效果更顯著。
本研究探討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(PPI)與肝細胞癌(HCC)經手術治療後復發的關聯。納入6037名接受肝切除術的HCC患者,根據PPI使用劑量分為四組。結果顯示,PPI使用者的中位無復發生存期(RFS)顯著較非使用者長(調整後風險比0.57,P < 0.001)。其中,長期使用PPI(≥180 cDDD)的患者復發風險顯著較低(adj-HR: 0.50,P < 0.001)。然而,PPI使用對總生存期(OS)無顯著影響。結論為,長期使用PPI可能與HCC手術後較好的RFS相關。
本研究分析台灣約200萬名10至11歲兒童和青少年的資料,探討身體素質與心理疾病風險之關聯。結果顯示,心肺適能(CF)、肌耐力(ME)與肌力(MP)表現較佳者,其焦慮、憂鬱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風險較低,且具劑量反應關係。性別分析發現,改善CF、ME和MP均能降低心理疾病風險,效果因性別略有差異。研究強調提升身體素質可能具有預防心理疾病的潛力,建議進一步探索體適能計畫的效益。
本研究旨在驗證Baveno標準在二維剪切波彈性成像(2D-SWE)中的應用。共納入101名進行肝活檢的患者,並使用瞬時彈性成像(TE)與2D-SWE進行肝硬度測量。結果顯示,TE與2D-SWE的AUROC值分別為0.92和0.93(p=0.61),靈敏度達94.44%,特異性為86.00%和88.00%。使用Baveno標準,TE和2D-SWE的AUROC值分別為0.91和0.93(p=0.36),靈敏度和特異性均較高。此研究證實了2D-SWE在臨床中可作為有效的Baveno標準替代工具。
本研究旨在利用多基因風險分數(PRS)預測台灣成人系統性紅斑狼瘡(SLE)患者的腎臟預後。研究納入2782名SLE患者及11128名對照組,使用基因組單核苷酸多態性(SNP)陣列進行基因分型。C+T法建構的SLE-PRS模型,僅包含27個SNP,預測腎臟損害的AUC達0.629,優於其他模型。在最高四分位數的患者中,發病年齡較早,且首次診斷後一年內腎臟受累風險較高。結論為,SLE-PRS與早期發病、腎臟受累及血清學檢測有關,對SLE患者腎臟疾病的篩查與治療具有潛在價值。
本研究旨在比較傳統方法與機器學習(ML)在預測肝細胞癌(HCC)早期患者預後中的表現。納入1,411名BCLC 0至A期治療未曾接受治療的HCC患者,分為訓練組(n=988)和驗證組(n=423)。研究開發了兩個風險評分(CATS-IF和CATS-INF),分別使用Cox回歸模型和LASSO Cox回歸方法預測總生存期(OS)。結果顯示,CATS-IF和CATS-INF均優於其他預後評分,且CATS-INF表現略優,具有較低的Akaike信息準則值。
本研究探討非侵入性血清標記指數對極早期肝細胞癌(HCC)預後的預測能力。共納入446名患者,分析了預測總生存率(OS)的血清標記物及預後分數。結果顯示,預後營養指數(PNI)在預測OS方面表現最佳,具有最低的赤池信息準則(AIC 846.407)。將患者分為高風險(PNI <45)和低風險(PNI ≥45)組,五年OS分別為60.8%和83.4%(P < 0.001)。PNI是極早期HCC患者預測OS的最佳指標。
本研究探討慢性乙型肝炎(CHB)HBeAg陽性患者中,HBsAg水平在預測肝細胞癌(HCC)發展中的作用。從REVEAL-HBV隊列中納入319名HBeAg陽性患者,並根據HBsAg軌跡將其分為持續高HBsAg組(A組)和非穩定組(B組)。結果顯示,A組HCC年發病率為0.37%,B組為1.16%(p = 0.03)。多變量分析發現,年齡>40歲、基因型C及非穩定組為HCC獨立預測因子。結論為持續高HBsAg水平的患者HCC風險較低。
本研究探討空氣品質指數(AQI)與異位性皮膚炎(AD)發生率的關聯。分析來自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21,278,938名參與者,並計算其長期平均AQI值。2008至2018年間共發現199,205例AD新發病例。結果顯示,隨著AQI值增加,AD風險顯著上升,其中AQI最高的Q4組風險最高(調整危險比:13.20)。每增加1單位AQI,AD風險增加7%。研究結果證實AQI與AD發生率呈顯著劑量反應關係。
本研究探討白斑患者視網膜脫落(RD)的風險,使用2007至2018年台灣國民健康保險資料庫進行全國性隊列研究。21,132名白斑患者與未患白斑者按年齡、性別及合併症匹配。結果顯示,白斑患者RD發生率顯著較高(校正後風險比[aHR] 1.44),接受光療、全身類固醇或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風險更高(aHR 1.57)。此風險在10年隨訪期間保持較高。
本研究探討異位性皮膚炎(AD)與1型糖尿病(T1DM)之間的關聯。利用台灣全國醫療資料庫,分析AD患者與對照組中T1DM的發生率。結果顯示,在AD診斷後一年內,AD與T1DM之間無顯著關聯(勝算比1.40,95% CI 0.83–2.38,p = 0.207)。排除1年內發病的T1DM病例後,AD對T1DM的風險無顯著影響(風險比1.02,95% CI 0.83–1.25,p = 0.843)。結論是AD與T1DM之間無顯著相關性。